1. 桩位定位质量控制(±20mm):根据建设单位的测量基准点和测量基线放样定位,经监理复核,准确定桩的中心位置,并测出高程;
2. 严格控制垂直度(0.5H%mm)和直径(±50mm):每施工完三节护壁就要复核垂直度和中心位置。底部扩大段要按设计要求挖成圆台状,且保证尺寸(0~50mm),桩终孔要保证设计桩长和入岩深度;
3. 护壁质量控制(±20mm):采用钢筋砼护壁,每节高度为50-100cm,厚度按照设计要求尺寸施工,混凝土等级与桩一致。在施工中要保证钢筋的数量及上下节的搭接长度;
4. 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孔口四周挖排水沟,做好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地表水,搭好孔口雨篷。若孔口地层松软,为防止孔口坍塌,应在孔口用混凝土护壁,高出0.5m. ,防止土、石、杂物流入孔内伤人;
5. 灌注混凝土质量控制:成孔验收合格后,用汽车吊吊起钢筋笼徐徐放入孔内,钢筋笼外侧固定有预制的砂浆垫块,以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从孔底及附近孔壁渗入的地下水的上升速度较小(参考位6 mm/min)时,可采用在空气中灌注混凝土桩的方法,注意以下事项:
A. 混凝土坍落度,当孔内无钢筋骨架时,宜小于6.5 cm;当孔内设置钢筋骨架时,宜为7~9cm。如用导管灌注混凝土,可在导管中自由坠落,导管应对准中心;
B. 桩内砼底部2m范围内灌注混凝土,可依靠自由坠落捣实,不必再用人工捣实。其余部位应按1.5米为一层次进行振捣;
C. 孔内的混凝土尽可能一次连续灌注完毕;如施工缝不可避免时,应按照施工规范关于施工缝处理规定处理;
D. 混凝土灌注桩顶后,应即将表面已离析的混合物和水泥浆等清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