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确定校准周期依据的详细阐述:
1:使用的频繁程度
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其零部件的磨损、老化等情况会更严重,从而容易使计量性能降低。例如,在生产线上频繁使用的电子秤,由于每天要进行大量的称重操作,其传感器、称重平台等部件的磨损速度会加快,导致测量精度下降。因此,对于这类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保证其计量性能,一般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频率,将校准周期设定为几个月或更短。
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使用频繁带来的计量性能下降问题。比如采用更优质的耐磨材料制造仪器的关键部件,优化制造工艺以提高部件的精度和稳定性,都有助于延长仪器在频繁使用下的校准周期。
2:测量准确度的要求
不同的科研、生产等活动对测量准确度的要求不同。对于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如科研实验中的高精度测量、航空航天领域的零部件加工检测等,测量结果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适当缩短校准周期,以确保测量仪器始终保持较高的准确度。例如,高精度的光谱分析仪,在进行前沿科学研究时,可能需要每 3 - 6 个月进行一次校准,以保证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各个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如果对测量准确度要求不高,却盲目选择高准确度等级的仪器并频繁校准,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而如果选择的仪器精度过低,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则会给工作带来损失,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导致实验数据错误等。
3: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
如果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比较好,能够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清洁、润滑、调试等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仪器存在的小问题,那么仪器的性能就能得到较好的保持,校准周期可以适当缩短。例如,一些大型企业的实验室,有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按照严格的维护保养计划对仪器进行维护,其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就可以相对较短。
反之,如果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较差,仪器长期处于缺乏维护的状态,那么仪器的性能下降速度会加快,校准周期就需要相应延长,以确保仪器在使用时的准确性。比如一些小型企业或基层单位,由于缺乏专业的维护人员和设备,对测量仪器的维护保养不够及时和规范,此时就需要适当延长校准周期,但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测量风险。
4:测量仪器的性能
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是确定校准周期的重要依据。即使是同类型的测量仪器,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或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产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可能存在差异。对于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测量仪器,其测量结果更容易出现偏差,校准周期应短一些。例如,某些电子测量仪器,由于电子元件的质量、电路设计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温漂、时漂等问题,导致测量结果不稳定,对于这类仪器,可能需要每 3 - 4 个月进行一次校准。
而对于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好的测量仪器,其校准周期可以相对较长。比如一些经过长期市场验证、口碑良好的品牌仪器,在正常使用和维护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能,校准周期可以设定为 1 年或更长时间。
5: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测量仪器,如生产线上用于质量控制的关键检测设备,其测量结果直接影响产品是否合格,因此校准周期应相对短一些,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例如,在食品生产企业中,用于检测食品添加剂含量的仪器,其校准周期可能需要每 3 - 6 个月进行一次,以确保添加剂的添加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食品安全。
对于那些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小的测量仪器,校准周期则可以长一些。比如一些用于辅助生产过程的一般性测量仪器,其测量结果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校准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至 1 - 2 年甚至更长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