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定与校准的区别!附:《检定证书确认表》《校准证书确认表》
作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2-29分类:检测管理浏览:16评论:0
在检测实验室的运营过程中,测量及检测设备所产生的数据精确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是确保实验结果有效性的基石。而检定和校准作为实现量值溯源的两大关键手段,尽管在表象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实则在内涵、流程及应用场景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这种混淆性常常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带来困扰。因此,当下我们将细致地梳理这两者之间的核心差别,并深入探讨如何精准判断强制检定器具以及测量仪器校准周期的科学确定方法,旨在为大家的实际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助力。同时,我们还精心收集并整理了《检定证书确认表》《校准证书确认表》以及《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在文章底部可领取电子版。
四个关键章节
全文主要涵盖四个关键章节,各章节重点明晰,层次分明。
01. 检定与校准的基础概念阐释”,在这部分内容中,将深入剖析检定与校准在本质上的内涵,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坚实基础。
02. 检定与校准的九大核心差异对比”,通过详细列举并阐述两者在多个维度上的不同之处,助力读者清晰把握二者的区别,从而在实际操作中避免混淆。03. 强制检定器具的精准判别方法”,聚焦于如何准确认定那些属于强制检定范畴的器具,确保实验室在设备管理上符合相关法规与标准要求。
04. 测量仪器校准周期的科学确定策略”,将详细介绍确定校准周期的科学依据和实用方法,保障测量仪器始终处于精准可靠的工作状态,进而提升整个检测实验室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一:检定与校准基础定义的详细阐
(一)检定
定义:检定是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通过实验确定计量器具示值误差是否符合要求的活动。
目的:对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进行强制性的全面评定,以确保量值的统一,判定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属于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过程。
对象:包括计量基准器、计量标准器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的工作计量器具等共 62 种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依据:由国家授权的计量部门统一制定的检定规程。
性质:具有强制性,是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
周期: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的强制检定周期实施。
方式:只能在规定的检定部门或经法定授权具备资格的组织进行。
内容:对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进行全面评定,包括评定量值误差,并依据检定规程规定的量值误差范围,给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发给检定合格证书。
法律效力:检定结论属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可作为计量器具或测量装置检定的法律依据。
(二)校准
定义:校准是依据相关校准规范,通过实验确定计量器具示值的活动,通常采用与精度较高的标准器比对测量得到被计量器具相对标准器的误差,进而得到被计量器具示值的修正值。
目的:自行确定监视及测量装置量值是否准确,属于自下而上的量值溯源,主要是评定示值误差。
对象:除强制检定之外的计量器具和测量装置。
依据: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既可以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也可由组织自己制定。
性质:不具有强制性,是组织自愿的溯源行为。
周期:由组织根据使用需要自行确定,可以定期、不定期或使用前进行。
方式:可以自校、外校或自校与外校结合。
内容:主要评定示值误差,不判定是否合格,只发出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
法律效力:校准结论属于没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
二:检定与校准的 9 大区别:
(一)目的不同
检定:是对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进行强制性的全面评定,属于量值统一的范畴,是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过程,主要检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校准:是自行确定监视及测量装置量值是否准确,属于自下而上的量值溯源,主要是评定示值误差,以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二)对象不同
检定:对象是我国计量法明确规定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包括计量基准器、计量标准器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的工作计量器具等共 62 种。
校准:对象是除强制检定之外的计量器具和测量装置。
(三)依据不同
检定:主要依据是由国家授权的计量部门统一制定的检定规程,其中对计量检测设备的检定周期、计量特性、检定项目、检定条件、检定方法及检定结果等作出规定。
校准: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既可以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也可由组织自己制定。
(四)性质不同
检定:具有强制性,是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检定规程、协定周期等全部按法定要求进行。
校准:不具有强制性,是组织自愿的溯源行为,组织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评定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为计量器具或标准物质定值。
(五)周期不同
检定:必须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的强制检定周期实施,组织不能自行确定。
校准:由组织根据使用计量器具的需要自行确定,可以定期、不定期或使用前进行。
(六)方式不同
检定:只能在规定的检定部门或经法定授权具备资格的组织进行。
校准:可以采用组织自校、外校或自校与外校结合的方式进行。
(七)内容不同
检定:是对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进行全面评定,除了评定量值误差外,还需检定有关项目,要求更为全面。
校准:主要评定示值误差,以确保量值准确。
(八)结论不同
检定:必须依据检定规程规定的量值误差范围,给出计量器具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检定合格的发给检定合格证书,不合格的发检定结果通知书。
校准:不判定是否合格,只评定示值误差,发出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校准结果也可以表示为修正值或校准因子等形式。
(九)法律效力不同
检定:检定结论属于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可作为计量器具或测量装置检定的法律依据。
校准:校准结论属于没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只是标明量值误差等信息。
三:强制检定器具判断的详细阐述:
(一)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器具
目录明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以下器具属于强制检定范围,如竹木直尺、套管尺、钢卷尺等尺类量具;玻璃液体温度计、体温计、石油闪点温度计等温度测量仪器;砝码、天平、秤等质量测量器具;燃油加油机、水表、煤气表等各类流量计;压力表、血压计、眼压计等压力测量仪器;以及心、脑电图仪,激光能量计,声级计,酸度计等多种计量器具。
判断依据:如果某计量器具明确列于国家强制检定目录之中,那么无论其使用场景、使用频率等如何,都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强制检定。
送检要求:使用单位或个人应将此类器具送至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检定,检定周期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二)不在国家强制检定目录内,但有 JJG 或 JJF 的器具
JJG 和 JJF 含义:JJG 是指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对计量器具的适用范围、计量特性、检定项目、检定条件、检定方法、检定周期以及检定数据处理等作出了技术规定;JJF 是计量技术规范的简称,指国家计量检定系统和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所不能包含的其它具综合性、基础性的计量技术要求和技术管理方面的规定。
判断依据:对于不在强制检定目录内,但有相应 JJG 或 JJF 的计量器具,说明其在计量准确性等方面有明确的技术规范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检定或校准。
处理方式:使用单位可选择将器具送至有资质的计量机构进行送检或校准,以确保其计量性能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若企业自身具备符合要求的标准设备、器具及校准方法,且经过相关计量管理部门的认可,也可在企业内部进行自行校准,但需做好相应的校准记录和溯源工作。
(三)无 JJG 和 JJF 的器具
判断依据:这类器具通常在计量准确性等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来进行严格检定或校准,但并不意味着其不需要进行任何的计量确认。
处理方式: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使用需求和质量控制要求,自行制定校验方法和标准,对器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自行校验,以保证其能够满足实际使用中的测量要求,并做好相应的校验记录,以便追溯和查询。
四:校准周期确定的详细内容:
(一)CNAS-CL01:2018 中 7.8.4.3 对校准周期的规定,旨在强调校准周期确定的自主性和科学性,具体解读如下:
校准实验室的限制:校准实验室不能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中主动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除非与客户提前达成了相关协议。这一规定避免了实验室对校准周期的一概而论,防止因不了解客户具体使用情况而给出不合理的周期建议。
校准周期的确定原则:校准周期需由实验室依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状况,按照科学、经济以及量值准确的原则来自行确定。比如,对于在稳定环境下且使用频率较低的计量器具,校准周期可相对延长;而对于使用频繁、工作环境恶劣的计量器具,则需适当缩短校准周期。
期间核查的必要性:在确定的校准周期内,实验室必须安排期间核查。期间核查能够及时发现计量器具的量值是否出现不稳定情况,以便在其超出允许误差范围之前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计量器具在整个校准周期内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重新校准的触发条件:一旦在期间核查中发现计量器具存在不稳定情况,就应当立即对其进行重新校准,以保证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其满足科研、生产等活动的需求。
(二)确定校准周期需遵循的两条对立基本原则及相关要点如下:
风险最小化原则
测量仪器在其校准周期内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应尽可能降至最低,这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若仪器超出允许误差,可能导致测量数据失真,进而影响科研、生产等活动的质量与决策,甚至引发质量事故和安全隐患。
经济合理性原则
校准费用应尽可能最少,以实现经济合理。校准过程涉及多方面成本,包括校准设备购置维护、人员培训薪酬以及时间成本等。因此,需在保证仪器准确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校准周期,避免过度校准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
平衡风险与费用的方法
统计法: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等进行初步分组,再依据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统计每组仪器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不合格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若不合格比例高,则缩短校准周期;若比例低,则可延长校准周期。
小时时间法: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来确定校准周期,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便送回校准。该方法的优点是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时间成正比,且可自动核对仪器使用时间,但存在仪器在储存、搬运等过程中发生漂移或损坏时不适用,以及提供和安装计时器的起点费用高、可能受使用者干扰等缺点。
比较法:按照规定的校准周期对每台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与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较。若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允许范围内,则可延长校准周期;若超出允许范围,则应缩短该校准周期。
图表法: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测量仪器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并画成曲线,根据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进而推算出最佳的校准周期。
(三)确定校准周期依据的详细阐述:
1:使用的频繁程度
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其零部件的磨损、老化等情况会更严重,从而容易使计量性能降低。例如,在生产线上频繁使用的电子秤,由于每天要进行大量的称重操作,其传感器、称重平台等部件的磨损速度会加快,导致测量精度下降。因此,对于这类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保证其计量性能,一般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频率,将校准周期设定为几个月或更短。
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使用频繁带来的计量性能下降问题。比如采用更优质的耐磨材料制造仪器的关键部件,优化制造工艺以提高部件的精度和稳定性,都有助于延长仪器在频繁使用下的校准周期。
2:测量准确度的要求
不同的科研、生产等活动对测量准确度的要求不同。对于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如科研实验中的高精度测量、航空航天领域的零部件加工检测等,测量结果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适当缩短校准周期,以确保测量仪器始终保持较高的准确度。例如,高精度的光谱分析仪,在进行前沿科学研究时,可能需要每 3 - 6 个月进行一次校准,以保证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各个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如果对测量准确度要求不高,却盲目选择高准确度等级的仪器并频繁校准,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而如果选择的仪器精度过低,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则会给工作带来损失,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导致实验数据错误等。
3: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
如果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比较好,能够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清洁、润滑、调试等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仪器存在的小问题,那么仪器的性能就能得到较好的保持,校准周期可以适当缩短。例如,一些大型企业的实验室,有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按照严格的维护保养计划对仪器进行维护,其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就可以相对较短。
反之,如果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较差,仪器长期处于缺乏维护的状态,那么仪器的性能下降速度会加快,校准周期就需要相应延长,以确保仪器在使用时的准确性。比如一些小型企业或基层单位,由于缺乏专业的维护人员和设备,对测量仪器的维护保养不够及时和规范,此时就需要适当延长校准周期,但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测量风险。
4:测量仪器的性能
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是确定校准周期的重要依据。即使是同类型的测量仪器,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或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产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可能存在差异。对于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测量仪器,其测量结果更容易出现偏差,校准周期应短一些。例如,某些电子测量仪器,由于电子元件的质量、电路设计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温漂、时漂等问题,导致测量结果不稳定,对于这类仪器,可能需要每 3 - 4 个月进行一次校准。
而对于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好的测量仪器,其校准周期可以相对较长。比如一些经过长期市场验证、口碑良好的品牌仪器,在正常使用和维护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能,校准周期可以设定为 1 年或更长时间。
5: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测量仪器,如生产线上用于质量控制的关键检测设备,其测量结果直接影响产品是否合格,因此校准周期应相对短一些,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例如,在食品生产企业中,用于检测食品添加剂含量的仪器,其校准周期可能需要每 3 - 6 个月进行一次,以确保添加剂的添加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食品安全。
对于那些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小的测量仪器,校准周期则可以长一些。比如一些用于辅助生产过程的一般性测量仪器,其测量结果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校准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至 1 - 2 年甚至更长时间 。
来源:检验检测机构圈
- 上一篇:标准物质验收、期间核查、配置的常见问题
- 下一篇:内审不符合项怎么整改?看这份指南!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 检测管理排行
- 公益广告(请勿拦截)
-
- 最近发表
- 信息统计
-
- 文章总数:1371
- 页面总数:10
- 分类总数:44
- 标签总数:11
- 评论总数:14
- 浏览总数:1275198